快手广告投放平台:快手搞信任,我笑了
1
当你看到自家楼下快递堆成山的时候,你该知道,购物节又来了。
11月购物节的概念在国内经由互联网长时间发酵,形成了一段模因,仿佛到了这时候,钱包就得减肥了。
购物节刚开始流行那几年,一到11月,每个人都在讨论哪个品牌优惠力度更大,怎么买更划算,全民抢购,举国剁手。
但近些年却很少再看到这种全民狂欢的盛况,整体氛围冷清不少,连我家楼下快递堆成的小山都比往年小了不少。
大家都疲软了。
买东西越来越方便,但也越来越无聊了。
很多人开始怀念起当年那股全网一起种草、算优惠、吐槽玩法、掐点抢购的狂热氛围。
购物节热度下降,主要原因是作为核心驱动的“低价”在当下已经不够“低”了。
但大众对购物节的渴望,却并不是出于对“价格”的需求,而是一种近似社交的精神需求。
毕竟买个东西要过节,也挺荒谬的。
2
为什么现在的购物节不“便宜”了?
玩不起了呗。
直播带货兴起外加电商互卷,各种补贴、优惠、大促一年到头停不下来。
以前,一年就一个大促,日常价100的产品,大促卖你60,那是真打骨折。
现在,6月大促,9月开学季,11月又大促,12月再来一个小促,1、2月过年再给你一个年货补贴,左边直播带货,右边巨额补贴,全年低价月月无休。
这要换成皮革厂,就老板天天带着小姨子跑路的运动量,铁人三项那是迟早的。
日常就是65的超低价,购物节最多给你降到60。
跳楼价那是不可能了,给您跳个楼还差不多。
直播、大促成为日常,大促降无可降,难以跟日常拉开决定性差距,没有低价,自然没有热度。
全年都是低价的时候,大众已经不需要一个毫无意外的低价了。
坦诚点吧,都是社会人了。
但为什么会有人抱怨购物节今不如昔?
因为大家抱怨的不是没有“低价”,而是没有“感觉”。
大众需要的不再是每个平台都差不多的“低价”,而是一种更接近于“过年”的“参与感”,一种精神上的满足。
当年购物节是如何让人沉迷的?
确实是因为便宜,但更多的是“跟风”。
绝大多数人都是在身边朋友种草下,在朋友圈的狂热氛围中,在网上的各种优惠攻略里慢慢被感染,最终后被动加入的。
购物节之所以流行,核心不是因为“便宜”,而是因为“氛围”,是社交跟风,是精神满足,是一种“我和大家做着同一件事”的参与感。
为什么EDG夺冠的时候,那么多人哭喊ETC牛批?
这就是跟风的力量。
“低价”是最开始的启动媒介,但同时也是因为“低价”带动了氛围,因为“优惠”拉动了流量,让大众感受到“参与”的精神满足,才最终形成了购物狂潮。
购物节的出现,既是消费经济发展的必然,也是迎合了大众心理的偶然。
当“优惠”普及,导致“便宜”不再稀缺时,被低价吸引来的人也会相应的减少,“参与感”也便无从谈起。
正如你长大之后,对过年不再热衷,年味便也随之消散。
被困在“低价”的平台已经满足不了习惯了低价的用户。
3
在购物节逐渐冷清的现在,部分电商平台正在逐渐崛起,整个电商市场群雄混战,其中包括以内容起家的快手。
快手凭什么能够在低价战术失去魅力的当下依然异军突起?
答案是,宠粉和信任。
今年快手自己的双十一“116品质购物节”,一大主题就是“宠粉好主播”。
宠粉是表现,背后是信任。
每一个平台都有属于自己的“标签”,有的是廉价,有的是高端,有的是专业,每一种标签对应特定的消费场景。
而快手的主打标签是“信任”。
与绝大多数平台的“陌生消费”不同,快手的信任经济更类似一种情感上的“熟人消费”。
以汽车配件领域为例,几乎所有厂商都在依靠“高质量”、“好用”、“性价比”等客观需求作为卖点,用广告、SEO等技术方式进行引流。
而快手主播小董则表示:唠嗑能搞定的事,为什么要上升到技术层面?
修理工出身的小董,不论是短视频还是直播,内容围绕农机维修、汽车维修等修车教学展开,几乎从不主动带货,甚至粉丝提问买什么配件他都教粉丝如何去线下购买,而不是劝人买自己的产品。
但用户却会在看他教修车的视频时,提出“给我也整一个”的要求,随后下单买同款。
到后期,随着下单量的增加,“电器搬运工小董”这个账号从“媳妇当客服,小董做直播”的夫妻档,升级到为半个屯子的妇女提供工作岗位的“公司”,单场销售额最高接近300万。
小董带货的核心逻辑就是信任逻辑。
前期,通过短视频和直播铺垫内容积累用户好感,即便不赚钱,不带货也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,通过去功利化的方式建立情感联系。
后期有了情感基础,再通过内容输出达成带货的目的。
谈钱固然伤感情,但没有感情,谈都没得谈。
另一位快手汽车用品主播大莹子同样依靠信任起家,只不过她靠的不是唠嗑,是“宠粉”。
一位粉丝买了新车后,在直播间下了49单合计近万元的配件,大莹子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发货,
如果你也有投放快手广告的需求,欢迎咨询快手广告核心服务商湖南皆计算,欢迎拨打电话或者添加微信:19898885878而是打电话回访确认有没有下错单,确认清楚后赠送了部分产品。
另一名粉丝在直播间重复购买一瓶汽车香水,团队客服则主动回访粉丝,发现误拍后,直接将多出的一瓶赠送给了客户。
以用户利益为先,而非以自我利益为先,是一种更长期主义的利益最大化。
这种用户利益优先夸张到什么地步?
大莹子在哈尔滨有一家线下汽配店,随着自己线上业务起飞,线下店铺对她而言变成了浪费租金的支出。
但大莹子没有将店铺关闭,而是将其作为体验店专门用来接待自己的快手粉丝,免费为粉丝洗车、做养护,甚至有粉丝专门驱车数小时从外地过来,只为跟主播见上一面。
一个不计成本开店只为帮你洗车,一个奔赴千里只为让你洗车,两边都是实在人。
什么才叫双向奔赴呀。
不论是小董还是大莹子,在实际盈利之前都有过一段没有收入,甚至倒赔钱的时期。
但这个过程是在快手上“做生意”所必经之路,放下功利,才能赢得信任。
这点不仅对于个人卖家如此,对品牌方亦是如此。
韩熙贞品牌创始人王妮深刻的认识到快手“熟人经济”的作用,所以王妮在快手上做的第一件事,不是卖货,而是送福利。
为了送福利,王妮确立了韩熙贞品牌在快手上价格为品牌全线最低价的准则;
同时每天在直播间送福利抽锦鲤,并通过9块9邮的洗面奶成功每天亏出去七八千元。
在没有明确盈利方向支撑的前提下,每天持续性支出成本,身为企业管理者的王妮甚至要每天早上4点起床,6点准时开播,一播就是五六个小时,还要专门抽出时间接待粉丝,这对大多数企业而言都是无法接受的。
但,正因为难以做到,对应的奖赏才更为诱人。
韩熙贞获得的结果,是月GMV近2000万,单日GMV近100万的完美开局。
他们今年三月才入局快手,现在粉丝已经超过1000万,10月支付GMV超过6000万,快手的销售额已经占线上总额的50%。
你把粉丝当人,粉丝才不会动手教你做人。
大家都是社会人,简单直接一点。
说到底,宠粉也好,送福利也罢,一切都是过程,最终目的只有一个,获取信任。
当信任建立之后,消费者会与主播、商家、品牌产生情感上的联系。
一说到品类,脑子里便自动浮现出相应品牌的身影。
信任经济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消费模式是一种感性消费,而不是单纯出于“低价”、“痛点”等实际需求的场景式消费。
消费,不一定是“我需要”,也可以是“我喜欢”。
假如把电商类比为买菜的话,大多数平台都是“超市”、“便利店”,满足不同人的需求。
而快手则是你家楼下的菜市场,里面有卖菜的张姨,卖猪肉的李伯和卖海鲜的小年轻夫妇,有每一个你熟悉的身影。
超市齐全,便利店方便,但菜市场,同样有它无可取代的情感价值。
4
信任是快手的标签,但每一个平台的“标签”都需要对应的“体系”作为保证。
以数码产品出名的平台,需要有过关质量保证的售后体系;
以“高端”出名的平台,要有优质的服务体验来衬托;
以“低价”闻名的平台,少不了配套的供应链体系保证低价的可持续。
信任的保证,源于重逢。
我们信任家人、朋友、熟人,因为欺骗我们,会为他们带来代价。
我们信任菜市场的张姨、李伯因为他们的档口就在那里,产品出事,生意得黄。
而在摊主货品、人品双重靠谱的情况下,我们会呼朋引伴、拖家带口都去他们那消费。
快手的信任同样如此。
只是转换成商业语言,就叫复购。
就像用户一说到便宜,一说到限定款球鞋,就会想到特定的品牌和平台一般,快手显然希望信任能成为自己的招牌,大众一说到老铁、信任,就会想到快手。
“信任”成为了快手对用户的保证,只要辜负了消费者信任,招牌被打破,对快手商誉的破坏便难以计量。
从此以后,“信任”既是快手最为成功的人设,也是快手对自身最大的约束,更是快手对消费者最大的保障。
任何一个企业、品牌,在成长到一定程度时,都需要承担体量带来的成本和责任,由此方才可能获得进一步发展。
建设信任的成本,保障信任的责任,这是快手需要承担的东西。
不要脸或许能赚到一点钱。
但太不要脸,一点钱都不会有。
5
近年来诞生的各种“购物节”、“购物潮”,毫无疑问是一个个生造出来的新概念,是平台用以获取流量,商家用提升销售的人造概念。
以往我们都会说类似的概念不过是消费主义的陷阱,是赚钱割韭菜用的收割机。
但随着年味越来越淡,随着春节、中秋这些传统节日在我们生活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轻,以至于连前几年才造出来的网络节日也在快速的失去意义。
我们在越来越丰富的世界中,活得越来越像一座座孤岛。
这时候我们突然发现,有一个像快手这样的平台,尝试着以购物为连接点,在字节的海洋中串联起一个个孤单的人,好像也不是什么坏事。
在消费主义的同台竞技下,在不同平台的激烈竞争中,诞生出的这些更有趣的内容、更贴心的服务,以及更值得信任的环境,似乎确实给身在孤岛中的我们带来了更好的生活。
市场的厮杀者越多,消费者的实惠越多。
希望各路平台,打的激烈点。
如果你也有投放快手广告的需求,欢迎咨询快手广告核心服务商湖南皆计算,欢迎拨打电话或者添加微信:19898885878